来源:教育技术学
赵勇,现任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校长讲席教授,全球化与网络教育中心主任,教育测评、教育政策及领导力系教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客座教授,曾任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杰出终身教授;2012年被《技术和教育》杂志评选为“2012年教育技术领域十大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教育技术的五大历史误区
关系误区
不但有机器替代人的问题,还有机器替代机器的问题,比如不同媒介的相互替代。我们现在有了电子书,家里还要不要纸质版的书?电视出现是不是必然应该取代收音机?这个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应用误区
现在大部分是传播性的技术,有很多教育基础软件,或者语言教育软件,纯粹是传播式的,就是我们有一个电子版的,或者是可控制的视频。不是学生创造语言,也不是学生应用语言,而是学生在消费语言。
目标误区
实际上,信息技术被我们传统的教育目标限制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大纲、考试,限制了新技术可能发挥的作用,这是一种错误的关系。新技术出来后,应该重新定义教育,或者语言学习的目标。要从语言能力转化成教育能力和教育目标。
假设误区
进入21世纪,我们随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物理世界,一个是虚拟世界。现在虚拟世界很大,我们的孩子可能有一半时间在里面,但是他们懂不懂如何在虚拟世界生活呢?不懂。我们还没有学会怎么在虚拟世界生活,我们更没学会如何在虚拟世界学习,我们要帮助学生的不仅仅是在虚拟世界学现实的语言,而且还包括通过虚拟世界生活,学习虚拟世界的语言。
实施误区
很多老师说,新的技术,例如电子白板,基本上只有上示范课的时候才用,他没有真正使之融合在自己的教学中。如果要融入到教学,你必须自己不断思考,重新思考这门课的走向。
在智能机器时代,教育向何处去?人工智能把人变为更好的机器,这是不可能的。人工智能应该是让人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更好的机器。
教育技术,重点不在于技术,在于教育。技术要为我所用。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应该是从教育、教学,我们自身的功能出发,改变我们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教育技术学,原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将立即更正和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