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搜狐教育,作者为华中师大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每天在学校行走,大家应该经常听到“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这句话,这其实就是我们华师的战略发展思路啦——“一体”是指学校发展主体,“两翼”是指国际化、信息化。作为”两翼“中的重要一翼,从2011年提出“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战略至今,我们学校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已经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得到了刘延东副总理、袁贵仁部长等领导的点赞,成为华师人引以为傲的事业!那么对于华师的信息化,你了解多少呢?今天小诗和大家一起来看看……
1为什么要发展教育信息化?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第三次教育革命”正向我们扑面而来,生态化、网络化、分散的、生命化的个性化教育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2关于信息化,我们都做了什么?
这些年来,我校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校教育文化、教育生态的重构,在标准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有力地提升了我校在教育管理与服务、教学应用方面的信息化水平,为我校建成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2.1新型教学模式建构的观念创新
1)转变人才观念
人才培养观念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树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观念是当务之急。
2)再造教育新流程
2.2新型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探索
2.3基于非线性学习理论的双轨教学新模式的形成与实践
全面推进混合式课堂,将传统课堂的优势与网络课堂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1)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
本着“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提出从“四个维度”全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并从2013年起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结合2015年起实行“三学期”教学制度,做好推进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
2)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3)重构课程体系
按照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开设新生研讨课程,明晰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个性发展课程,完善实践教育,形成通专结合、类型清晰的培养体系。
4)改变教学方式
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革,明确要求授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辅导或开展课堂研讨。
5)改革教学评价
实施新的教师课堂教学测评指标体系,涵盖教学基本标准、信息化资源教学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生过程评价改革等现代教学要求。设立本科教学创新奖,引导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教学创新。明确学业评价向平时学习过程转变,规定平时成绩考核比例最高可以占到80%,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进一步规范。
6)明确具体措施
学校按照分层建设、分步推进的方式实施,“十三五”末期使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课堂达到30%。
7)建设信息化教与学环境
创新性的设计与建设了信息化学与教的三维空间,即信息化教学的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社会组织空间,并以“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这一框架对这三维空间进行整合。
已建多媒体教室260余间,体验式学习与资源录播室26间,交互式电子双板教室42间,数字化语音室32间,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15套,学生自主研习课室26间,WIFI环境多终端学位4000多个,校外学习港6个,实现了全校网络集中控制。
8)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我校将教育信息化培训纳入到教师岗位业务能力培训项目。在培训过程中,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完善教师培训环境,合理设计并开展课程培训活动,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丰富教师专业课程资源,进而提升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9)建设多层次、多粒度、可重用、可聚合的数字教育资源,建立数字资源及应用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
目前,“云端一体化教学平台”涵盖了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外合作办学的3496门课程,将近4000G的课程资源总量。2014年6月截至2015年11月共完成4批本科教学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的A、B、C类课程认证。
10)建设数字资源制作环境
建设包括“体验式学习”录播环境、“集中常态课堂”录播环境、数字全媒体演播厅、“微资源”录播环境、资源规划与设计工作室。其中“体验式学习”录播环境还分为讨论辩论录播教室、探究活动资源录播教室、实验教学资源录播室、小班教学资源录播室、研究型学习录播室,为我校各类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制作环境。
11)建设各类精品课程资源
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成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9门。
12)建设数字图书馆学习资源
我校图书馆共拥有电子图书4268449册,与上一年相比,今年新增电子图书10000册,每千人拥有111974册电子图书。
13)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我校各实验中心根据学科特点,采取自主研发或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14)践行多元学习方式,依托“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开设混合式课堂
2013年开设229个混合式课堂和网络课堂,选课人数超过1万人次。2014年开设554个混合式课堂,选课人数超过2万人次。2015年开设了665个混合式课堂和网络课堂,选课人数超过3万人次。推出云教学平台手机客户端,使“移动课堂”变为可能。
15)开展同步互动直播课堂
我校依托信息化建设平台,大力开展两岸四地慕课(MOOC)建设、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同步课堂、湖北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互动课堂,逐步扩大优质课程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使广大学子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共同追求高等教育领域的教与学质量的提升。
16)开展“新生研讨课”
学校从2015级学生开始开设新生研讨课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熟悉资料(或实验数据)搜集、解读、运用的能力,把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学会学习,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体验)学习等学习方式学习。
17)教学模式的创新
3教育信息化已显成效
3.1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1)信息化标准的具体实践:
2)信息化标准的教学价值
我校着重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了系列基础性、关键性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标准。这些标准已成为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重要依据,同时,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2教学模式创新的效果与示范
1)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幅提升
我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增强,课堂形态更加丰富。调查显示,能够熟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比例从27%增长到了79%,46%的课程教学实现了网络化。
2)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增强
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教与学创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等比赛中共获奖1026项,成绩突出。其中,在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获奖349项,获奖人数为835人;在省级比赛中获奖345项,获奖人数为729人。2015年国家级竞赛共获奖101项。比2014年增加23人,增长率为33%。
3)推动大教育科学的快速发展
以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由教育学院、心理学院、工程中心、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信息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组成的交叉科研专家组,其目标是针对下一代教育支撑技术开展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应用创新和实践示范,为创新教育体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型教育生态奠定基础。
举全校之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生态:
4)校外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联合七所成员高校,依托教师网联公共服务平台,在本科层次开展了互选和学分互认的实践探索,截至到2015年底共有4760名学生参与到跨校选课。
由华中师范大学牵头、联合湖北省其他16所高校成立的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实现湖北省地区教师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拓展终身学习通道,开展联盟成员高校之间辅修、双学位联合办学,实施湖北地区教师教育人才联合培养。
建设湖北省垄上数字学校,使城市优秀教师面向教学点实行全科教学,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建设湖北地方课程教育云平台,为全省中小学师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服务,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实现了多维度学习评价和资源全学段覆盖,解决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5)创立了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示范区
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教育云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探索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扶持贫困薄弱地区教育发展和提升农村教学点教学质量方面的研究效果显著。
6)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模式
湖北省是我国教育信息化首个试点省,在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肩负着重要使命。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湖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并在湖北省的多个县市区展开了实践探索。
我校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平台是推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采用O2O模式,将华师在基础教育的优质资源辐射到合作区域。自主研发的以电子双板课堂教学平台为核心的“数字化教室”教学环境及学科教学资源,已覆盖25省市的300多所学校。
我校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建立了“未来教育”联合科研中心,与澳大利亚教育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展与美国微软、IBM等知名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电子双板及相关产品的本地化研发和产品推广,反响强烈。
2.5 专家认可
2.6 各界关注与肯定
我校多次承办或参与高级别教育信息化工作相关会议。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我校信息化教学的创新探索进行了追踪报道。三年来,有关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方面的新闻报道共计110余篇,其中校领导接受各大媒体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题采访共计60余篇,其观点和论述都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以及教育部科技司、教师工作司、高等教育司等领导与专家到我校指导、参观、考察教育信息化工作,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4展望与思考
面对全球互联网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搭乘信息化的“快车”、实现教育发展的新跨越,是我们不容错失的共同机遇,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
我校的教育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还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而教育教学本身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社会活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内的扩散也是一个复杂过程,二者之间的叠加进一步增加了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教育教学活动本质特征的复杂性,因此对于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与实践而言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真命题”。
我校将以“教育大数据”作为理论创新与实践的驱动力,为教育理论的科学研究提供经验事实基础,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供有力支撑;以规模化建设“智慧学习空间”作为学校智慧教育建设的突破口,为理论创新与实践提供环境、资源、工具支撑,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信息时代教育新生态。
我校将始终坚持 “教育本位”,加强信息化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努力构建一个完整和一体化的学习研究体系与模式,改善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培养面向未来教育的专业人才!
我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依托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进行,杨宗凯校长担任总负责人,信息化办公室统筹实施。本期图文由信息化办公室供稿,我们对原始材料进行了符合微信传播特点的精简、整编,敬请知悉!
华中师大宣传部新媒体中心